八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八達ㄅㄚ ㄉㄚˊbā dá①四面相通的道路,後用以形容交通的便利。如:「四通八達」。《文選.左思.蜀都賦》:「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②稱八位通達之士:⑴三國時諸葛誕、鄧颺等八人相善,並俱威名,人稱「八達」。見《三國志.卷二八.魏書.諸葛傳》注引《世語》。⑵晉代光逸、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輔之八人,散髮裸裎,放浪形骸,時人稱「八達」。見《晉書.卷四九.光逸傳》。③三國時司馬懿兄弟八人皆以達為字,世稱為「八達」。見《晉書.卷三七.安平獻王孚傳》。
八達-辞源3
【八達】㊀八窗。文選 漢 張平子(衡)東京賦:“複廟重屋,八達九房。”注:“大戴禮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然九室則九房也。八牖,八達也。”也作“八闥”。晉 摯虞 摯太常集 槐賦:“開明過於八闥兮,重陰踰乎九房。”㊁稱同一時期的八箇通達之士。如 三國 魏 諸葛誕等(三國志 魏 諸葛誕傳 注引 世語); 晉代 胡毋輔之等(晉書 光逸傳),都有八達之稱。又 三國 魏 司馬懿字 仲達,兄弟七人皆以達爲字,也稱八達。見 晉書 安平獻王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