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中華語文大辭典
冠禮冠礼ㄍㄨㄢˋ ㄌ丨ˇɡuànlǐ古代男子20歲成年時舉行的儀式。由來賓加冠三次(緇布冠、皮弁、爵弁)及取「字」,表示男子已長大成人,可以婚嫁及參加各項活動。
冠禮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貴族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帽子)儀式。古代貴族成年人必戴帽子。《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加冠禮,同時起個字(別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古人很重視冠禮,《儀禮》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禮》。楊寬《冠禮新探》稱,氏族社會男女青年到達成熟期,必須參加“成丁禮”才能成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員。這種“成丁禮”後來演變為冠禮。據《儀禮·士冠禮》,知冠禮在宗廟裏舉行,由父或兄主持。在此以前,先要筮日,即以蓍草占蔔,選定加冠的吉日。冠禮的前三天筮賓,賓是負責加冠的人,一般是父兄的僚友。賓選定後,要一再敦請,直到賓答應為止。冠禮進行時,賓給冠者加冠三次。先加緇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冠),表示從此有治人的特權;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作,由幾塊拼接而成,形如後代的瓜皮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最後加爵(讀如“雀”)弁(赤中帶黑色的平頂帽,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制成),表示從此有權參加祭祀。每加一次冠,賓都要對冠者致祝詞。如在初加緇布冠時說:“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元服,即“頭衣”,即冠)。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大意是加冠之後,你要去掉小孩子脾氣,按照成人的規矩辦事,願你壽命長,願你福氣大。三次加冠後,主人設酒饌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冠者入家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然後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入室拜見姑姊。這以後,冠者要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用的帽子和衣服,換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鄉大夫(在鄉而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居鄉的官員)。這種種拜見,都是要說明冠者已是成人。最後,主人向賓敬酒,贈送禮品,冠禮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