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出處㈠ㄔㄨ ㄔㄨˇchū chǔ語本《易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指去就進退,出仕和隱退。漢.蔡邕〈薦皇甫規表〉:「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皦然不汙。」唐.韓愈〈送石處士序〉:「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出處㈡ㄔㄨ ㄔㄨˋchū chù①來源來源、由來由來①典故文詞之類的來源、根據。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晉張望詩曰:『愁來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處也。」《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寶玉見寶釵如此說,便拭汗道:『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麼典故出處來。』」②物品的出產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
出處-中華語文大辭典
出處出处1ㄔㄨ ㄔㄨˇchūchǔ〈書〉出仕和隱退。語本《易經‧繫辭上》。[例]修身力行,忠亮闡著,~抱義,皦然不汙(漢‧蔡邕〈薦皇甫規表〉)。出處出处2ㄔㄨ ㄔㄨˋchūchù1.(引文、典故或成語等詞語的)來源、根據。[例]論文凡有徵引資料,都須註明~。2.物品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