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揚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分路揚鑣ㄈㄣ ㄌㄨˋ ㄧㄤˊ ㄅㄧㄠfēn lù yáng biāo①將路分成兩半,各走各的路。語出《北史.卷一五.魏諸宗室傳.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後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也作「分道揚鑣」。②比喻雙方才學相當,互不相讓。《南史.卷三三.裴松之傳》:「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
分路揚鑣-辞源3
【分路揚鑣】㊀分道而行。鑣,馬勒子。揚鑣,驅馬前進。魏書 河間公齊傳:“子 志……與御史中尉 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 高祖曰:‘ 洛陽,我之 豐 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及出,與 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後來常用來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北史 文苑傳 序:“梁自 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ॳѦև 湘東啓其淫放,徐陵 庾信分路揚鑣。”㊁比喻才力匹敵,各有千秋。南史 裴松之傳附 裴子野:“蘭陵 蕭琛言其評論可與 過秦 王命分路揚鑣。”過秦論,西漢 賈誼作; 王命論,東漢 班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