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敗垂成-中華語文大辭典
功敗垂成功败垂成ㄍㄨㄥ ㄅㄞˋ ㄔㄨㄟˊ ㄔㄥˊɡōnɡbài-chuíchénɡ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也作「功墮垂成」。[例]諸葛亮一生志在興復漢室,結果~,令人浩歎。
功敗垂成-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功敗垂成㊣ㄍㄨㄥ ㄅㄞˋ ㄔㄨㄟˊ ㄔㄥˊgōng bài chuí chéng功虧一簣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前功盡棄大功告成功墜垂成功墜垂成、功墮垂成功墮垂成、功廢垂成功廢垂成釋義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原語如加「於」和「之時」三字,成為「功敗(於)垂成(之時)」,意義就很容易理解。垂,「將近」之意。語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典源《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史臣曰:「……康樂①才兼文武,志存匡濟,淮肥之役②,勍寇③望之而土崩;渦潁之師,中州應之而席卷④。方欲西平鞏洛,北定幽燕,廟算有遺,良圖不果,降齡何促⑤,功敗垂成,拊其遺文,經綸遠矣。」注①康樂:即謝玄(西元343∼388),字幼度,東晉陽夏人,謝安姪子。為東晉名將,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建武將軍,封康樂縣公。時司馬道子執政,忌謝氏勢盛,使其還鎮淮陽,後改會稽內史。卒諡獻武。②淮肥之役:即淝水之戰。東晉時,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欲一舉統一中國。晉以謝玄為統帥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戰於淝水,大敗前秦之兵,南北分裂之局因而形成。③勍寇:強勁的外來入侵者。勍,音ㄑㄧㄥˊ,強勁、強大。④席卷:比喻統一、占領。亦作「席捲」。⑤降齡何促:老天賜給(謝玄)的年歲何其短暫。典故「功敗垂成」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如果就「垂成之功」來推究典源,則在《三國志・卷二五・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楊阜》和《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瑩》都可以看到「垂成之功」。但如果以「功敗垂成」來推究,則當以《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為較早。〈謝安列傳〉提到謝玄的事:謝玄是東晉時代的名將,具有治國的才能。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堅率領大軍南侵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玄率兵迎戰,兩軍對峙於淝水。謝玄派人要求前秦軍隊向後退,以便晉軍渡河,這樣兩軍可以快速決戰;苻堅盤算著可以在晉軍渡河時發動攻勢,因此就答應了。就在前秦軍隊向後撤退時,後方將士以為前線失守,眾多兵馬一時亂了陣腳,形成混亂的局面。於是晉軍乘機渡河攻擊,前秦軍隊紛紛潰散,終被晉軍打敗。此時謝玄想要乘勝前進,平定西邊的鞏、洛以及北方的幽、燕等地,然而朝中大臣嫉妒他的功績,以征戰太久為理由,下令他班師回朝,鎮守淮陰。就在回程的時候,謝玄身染疾病,一直不見好轉,數年後病故時,才四十六歲。所以後人感嘆,老天給他的年歲太短暫了,就在北伐即將成功之際,卻因朝廷阻擾而失敗了。後來〈謝安列傳〉的原文「功敗垂成」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書證①《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史臣曰:『……降齡何促,功敗垂成,拊其遺文,經綸遠矣。』」(源)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況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師回去,以致功敗垂成。」③《痛史・第二七回》:「那兩位輔佐太子的知道了,見功敗垂成,十分著急,便設法通了丞相門客,把那摺子偷了出來,暗地裡差人送到元主的行在。」用法義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類用在「將成卻敗」的表述上。例①這座橋梁本就要完工了,一場大地震卻讓它功敗垂成。②一萬片骨牌就只一片排歪了,因而功敗垂成,令人惋惜!③我們做任何事情,若不能堅持到底,就會功敗垂成,何等可惜!④任何實驗越接近尾聲,越大意不得,一點疏忽,都會功敗垂成。⑤越接近完工越得謹慎行事,萬一稍有疏忽,功敗垂成,悔之晚矣。⑥由於不能堅持到底,這件事竟以功敗垂成的結局收場,讓人惋惜。⑦眼看就要奪標了,卻因奪標手不慎落水,因而功敗垂成,令人頓足。⑧有句諺語說:「失敗往往就在成功左右。」說明了事情功敗垂成的可能性。⑨這道題目本來都解出來了,卻一時慌張,寫錯了答案,以至功敗垂成,白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