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包彈ㄅㄠ ㄊㄢˊbāo tán①批評、指責。唐.李商隱《雜纂.卷上.不達時宜》:「筵上包彈品味。」《西湖二集.卷二〇》:「如今你素無文名,若驟然中了一個進士,畢竟有人議論、包彈著你。」也作「團剝」。②缺點、差錯。《董西廂.卷一》:「德行文章沒包彈,綽有賦名詩價。」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這嬌娃是誰家。尋包彈覓破綻敢則無纖掐。似軸美人圖畫。」也作「褒彈」、「褒談」、「彈剝」、「彈包」。
包彈-辞源3
【包彈】批評,指責。舊題 唐 李商隱 義山雜纂上 不達時宜:“筵上包彈品味。”金 董解元 西廂一:“苦愛詩書,素閒琴畫,德行文章没包彈。”宋人諺語稱人或事有缺點的叫有包彈,没有缺點的叫没包彈。參閲 宋 王楙 野客叢書二十 杜撰、蔡絛 鐵圍山叢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