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 -中国文化史辞典
也稱“十二緣生”、“十二緣起”,為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一、“無明”緣“行”,因無知不懂佛教“緣生法”之理,故產生世俗思想行為。二、“行”緣“識”,蟲無明而產生的善、不善等行為。三、“識”緣“名色”,即托胎時在母胎中心(名)、識(色)得以發育。四、“名色”緣“六處”,為胎中精神和物質狀態,指胎兒將生階段。五、“六處”緣“觸”,即眼、鼻、舌、身、意生長完備,為幼兒階段。六、“觸”緣“受”,出胎後開始接觸事物,相當於兒童階段。七、“受”緣“愛”,指世俗之愛,相當於青年時代。八、“愛”緣“取”,即滋長非佛教的世俗觀念,為成年階段。九、“取”緣“有”,因貪愛執取等思想行為,必遭後世相應的果報。十、“有”緣“生”,由貪欲引起善與不善等行為。十一、“生”緣“老死”,即來世之生。十二、老死。總觀十二因緣之十二支,為一總的因果循環系統,每支間順序成一對因果關系,且配合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其中第一第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第三至第七為現在果,第八至第十為現在因,感未來果,第十一、十二為未來果。佛教修習的最後目標,在於跳出十二因緣的約束,跳出三世“輪回”範圍,達到“涅槃”境界。
十二因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十二因緣ㄕˊ ㄦˋ ㄧㄣ ㄩㄢˊshí èr yīn yuán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