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虫-汉语大词典
十二时虫爬行类动物名。一名避役。蜥蜴的一种。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
●《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唐房千里《投荒杂录》:“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于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
十二时虫-中国神话大词典
十二时虫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十二时虫,则蛇师、蜥蜴之类也。土色者,身尾长尺余,脑上连背有髻鬣,草树上行极迅速,亦多在人家篱落间。俗传云,一日随十二时变色,因名之。”按:《太平御览》卷九五○“十二时虫”条引《岭南异物志》云:“南方有虫,大如守宫,足长身青,肉鬣赤色,其首随十二时变,子时鼠,丑时牛,亥时猪,性不伤人,名曰避役,见者有喜庆。”当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