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 -中国文化史辞典
唐朝時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的地方政權。唐初在今雲南洱海周圍地區有六個大部落,部落酋長名“詔”,故有六詔之稱。六詔是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詔中蒙舍詔在南方,所以又名南詔。唐太宗時,蒙舍詔的酋長白蠻大姓張樂進求讓位給烏蠻蒙細奴邏,南詔開始強大起來。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細奴邏建立大蒙地方政權,以巍山縣(今雲南巍山境內)為首府。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任命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唐玄宗開元年間,先後封南詔王皮邏閣為台登郡王、雲南王。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很快地統一了六詔,遷治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全盛時轄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等地。曆傳十三王,十王受唐冊封。南詔部分采用了唐朝政治制度。曾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去成都、長安學習,統治集團通用漢文。初為奴隸社會,後期向封建社會轉化。唐昭宗天複二年(902年)為貴族鄭昊嗣所代,建立大長和。其後政權輾轉更替,曾建立大天興(又名興源)、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大義寧被段氏大理政權所取代。
南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南詔ㄋㄢˊ ㄓㄠˋnán zhào國名。唐時有六詔,其中蒙舍詔在最南,稱為「南詔」。唐玄宗時,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據有雲南之地,遷都太和城。歷傳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冊封。五代後晉時為段氏所據,稱大理國。後為蒙古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