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中華語文大辭典
司馬司马ㄙ ㄇㄚˇsīmǎ1.官名。即「大司馬」。周時為六卿之一,掌軍旅之事。漢武帝改太尉為大司馬,後至隋代時廢。2.官名。大司馬之屬官,如行司馬、軍司馬。魏晉時為郡佐之屬。唐代為虛銜無實職,以安置貶謫或閑散的官員,如柳宗元為永州司馬。清代稱府同知為司馬,其實不同。3.複姓。
司馬 -中国文化史辞典
官名。一、西周始置。春秋戰國時沿置。除掌軍政外,還兼掌制賦,教軍旅等,是治軍的最高長官,其佐助稱為少司馬。漢武帝時罷太尉,設大司馬,常和將軍、驃騎將軍聯稱。成帝時大司馬有官屬,俸祿與丞相同。東漢光武帝時常與太尉迭置,至靈帝末又別置大司馬。北周時為夏官,稱大司馬卿,掌國政。從隋代開始,不再設大司馬,明清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則稱少司馬。二、漢時宮門及大將軍、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兵事。魏晉至宋,司馬為軍府官,職掌綜理府事與參預軍事計劃。隋唐時州府佐吏有司馬,位在別駕、長史下,明清因以稱府同知為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