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中華語文大辭典
司馬遷司马迁ㄙ ㄇㄚˇ ㄑ丨ㄢsīmǎqiān人名(145B.C.-86B.C.),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自幼誦讀古文,受業於鴻儒董仲舒、孔安國。少時遊歷各地,積極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後繼任父職,世稱「太史公」、「史遷」。承其父之遺志,盡閱史官藏書,在參與曆法改革、訂立太初曆後著手撰史。因替李陵降匈奴事辯護,觸怒漢武帝,獄中遭受腐刑。出獄後改任中書令,但已不問政事,一心秉持春秋筆法,發憤完成《太史公書》,三國時改稱《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類,記述黃帝迄於漢武帝太初年間(104B.C.-101B.C.)人事,共一百三十篇,計有五十二萬餘言,是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與正史之首。
司馬遷-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司馬遷ㄙ ㄇㄚˇ ㄑㄧㄢsī mǎ qiān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後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言,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後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