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實-中華語文大辭典
名副其實名副其实ㄇ丨ㄥˊ ㄈㄨˋ ㄑ丨ˊ ㄕˊmínɡfùqíshí名稱或名氣與實際相符。也作「名符其實」。[例]接連拿下兩場比賽冠軍,他成了~的雙冠王。
名副其實-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名副其實㊣ㄇㄧㄥˊ ㄈㄨˋ ㄑㄧˊ ㄕˊmíng fù qí shí名下無虛、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名不副實名不副實、有名無實有名無實、名過其實、徒有其名名實相副名實相副、名實相符名實相符、名實相稱名實相稱釋義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語本《後漢書・卷七〇・鄭孔荀列傳・孔融》。△「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典源#《後漢書・卷七〇・鄭孔荀列傳・孔融》①操故書激厲融曰:「蓋聞唐虞之朝,有克讓之臣,故麟鳳來而頌聲作也。……昔廉、藺小國之臣,猶能相下;寇、賈倉卒武夫,屈節崇好;光武不問伯升之怨;齊侯不疑射鉤之虜。夫立大操者,豈累細故哉!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當收舊好;而怨毒漸積,志相危害,聞之憮然,中夜而起。昔國家東遷,文舉②盛歎鴻豫③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④,又明《司馬法》⑤,鴻豫亦稱文舉奇逸博聞,誠怪今者與始相違。孤與文舉既非舊好,又於鴻豫亦無恩紀,然願人之相美,不樂人之相傷,是以區區思協歡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搆,孤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撫養戰士,殺身為國,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注①典故或見於晉・魚豢《魏略》。②文舉:孔融(西元153∼208),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拜大中大夫,後為曹操所殺。③鴻豫:郗(ㄔ)慮,字鴻豫,東漢高平人,生卒年不詳。少受學於鄭玄,官至御史大夫。與孔融相處不睦,曹操曾以書和解之。後操對融嫌忌益深,郗慮上奏構成其罪,融與其妻兒均被誅。④鄭玄:西元127∼200,字康成,東漢高密人。為經學大家,箋注《詩經》、《周禮》、《儀禮》、《禮記》等書,為漢學家所尊。⑤《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諸臣集古代兵法而成的兵書。參晉・魚豢《魏略》(據《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王修》裴松之注引)太祖甚然之,乃與脩書曰:「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觀先賢之論,多以鹽鐵之利,足贍軍國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餘無可者。……」典故「名副其實」原作「名實相副」。據《後漢書・卷七〇・鄭孔荀列傳・孔融》載,東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東征西討,戰功彪炳,權勢極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卻對他多所非議,常常針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書證①宋・范祖禹《唐鑑・卷九・玄宗下・天寶八年》:「故夫孝子慈孫之欲顯其親,莫若使名副其實而不浮,則天下心服之矣。」②《歧路燈・第九〇回》:「就是那禮部門口有名的,也要名副其實。」③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六・冷廟龍王》:「身後贈謚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實矣。」④《清史稿・卷三九九・呂賢基列傳》:「賢基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實。」用法義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類用在「名實相符」的表述上。例①他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大善人。②他讓蜜蜂爬滿他的身上,真是名副其實的「蜂人」。③鹿港真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到處都是著名的古蹟。④美國拉斯維加處處是賭場,叫「賭城」,真是名副其實。⑤他一天到晚都喝得醉醺醺的,真是名副其實的「醉人」。⑥他口齒清晰,得到演講比賽第一名,真是名副其實,眾望所歸。⑦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守財奴,這樣富有,卻還要苛扣傭人的工錢。⑧你現在已是模範生,就要名副其實地成為全校同學的學習模範。⑨這陡坡是名副其實的「好漢坡」,每個人都爬得戰戰兢兢,氣喘吁吁。辨似同「名副其實」及「名不虛傳」都有名聲與實際相符的意思。異「名副其實」適用範圍較廣,好壞名聲皆可用;「名不虛傳」專指好名聲。名副其實名不虛傳辨似例句〇〇久聞她的琴藝非凡,今日親自聆聽,果真~。〇ㄨ他一天到晚都喝得醉醺醺的,真是~的「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