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辯 -中国文化史辞典
指對名實關系的爭辯。名辯思潮起於戰國。荀子說:當時“聖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說也。”(《荀子·正名》)爭辯中有兩種不同的邏輯思想。一種是以惠施的“合同異”和公孫龍的“離堅白”為代表的名家。此二者都具有辯證的思想,但前者忽視事物間的差“異”;後者則誇大了“異”的一面,因而近似於詭辯。另一種是以荀子為代表的思想,他把名辯的要旨歸納為“期、命、說、辯”的邏輯形式。並用事實反駁詭辯論者的“三惑(謬誤)”,認為墨家的“殺盜非殺人”是“用名以亂名”;惠施的“山淵平”是“用實以亂名”;公孫龍的“有牛馬非馬”是“用名以亂實”。他首次區分了概念、判斷和推理的作用。兩種名辯思想對古代邏輯學都有所建樹。
名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名辯ㄇㄧㄥˊ ㄅㄧㄢˋmíng biàn中國古代思想家論述名實問題的辯論。始於春秋時孔子正名、老子無名、墨子取實予名的爭辯。戰國時則有惠施、公孫龍的名家出現,荀子並把名辯問題,具體分析為名、辭、辯說三方面,對我國古邏輯學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