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毡-汉语大词典
吞毡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吊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挂剑心相许,属国吞毡志竟成。’”
●苏曼殊《落日》诗:“谁知北海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啮雪吞毡-典故小词典
亦作“啮雪餐毡”。啮(niè) :咬, 吃。毡: 一作“旃”, 毛织物,此指旃上的羊毛。吞下雪和羊毛, 用以充饥。比喻困境中的艰苦生活。
〔出典〕《汉书· 苏武传》:“( 单于)乃幽( 苏) 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用例一〕元代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啮雪吞毡, 苏卿犹健。餐松食柏, 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 纵然吃些何虑?”
〔用例二〕《群音类选·〈祝发记·分食寄姑〉》:“信熊掌与鱼怎得兼? 便有龙肝凤髓, 也只合啮雪餐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