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辞源3
【吳江】㊀縣名。在今 江蘇 吳江市。五代 吳越王 錢鏐置。參閲 太平寰宇記九一 蘇州、寰宇通志十三 蘇州府 吳江縣。㊁ 吳淞江的别稱。詳“吳淞㊀”。
吳江派與臨川派 -中国文化史辞典
明朝後期的兩大戲曲流派。吳江派以沈璟為首,因沈璟是吳江人而得名,又因該派講求格律而被稱為“格律派”。其成員有沈自晉、呂天成、葉憲祖、王驥德、蔔大荒等人。臨川派以湯顯祖為代表,因湯顯祖是臨川人而得名。湯顯祖有《玉茗堂四夢》,重視抒寫作家的真情實感,因而該派又稱“玉茗堂派”或“言情派”。其重要成員有王思任、茅元儀、孟稱舜、吳炳、阮大鋮等人。兩派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互相對立。吳江派針對當時戲曲創作中疏於音韻格律與競求駢儷典雅的風氣,主張嚴守音韻格律和崇尚語言本色。二者之中,他們特別重視聲律美,把協音合律作為創作和批評的首要標准。沈璟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對四聲陰陽、句法、用韻等作了嚴格的規定,作為作曲的准繩。他再三強調“寧葉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葉,是曲中之工巧”。該派戲曲作品由於過分講求音律,缺乏現實內容,語言往往平板乏味,因而成就不高。但是該派對於明中葉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唱腔之一昆曲音律的整理,有一定貢獻。臨川派反對複古擬古,也反對格律至上,重視內容,重視情感,重視文采。湯顯祖認為文章以意趣神色為主,如果有麗詞俊音可用,就不必再講韻律。他特別強調“情”的作用,認為劇作家追求的是“有情之天下”,應該“為情作使”,他自己則是“因情成夢,因夢成戲”,他筆下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杜麗娘是真正的“有情人”。他還提倡語言的“自然”。該派的創作成就以湯顯祖為最高。他有《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後四種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牡丹亭》不僅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明代傳奇中的浪漫主義傑作。由於吳江派與臨川派對戲曲界存在的問題認識不同,雙方曾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的論爭。晚明的劇壇,大都受到兩派的影響,分別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