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糴 -中国文化史辞典
指官府用強制方法征購糧食。名義上是議價交易,但往往按戶攤派,壓價逼售。《魏書·食貨志》:“收內郡邊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新唐書·食貨志三》:“憲宗即位之初,有司以歲豐熟,請畿內和糴。當時府縣配戶督限,甚於賦稅,號為和糴,其實害民。”宋代在熙寧年間,有“博糴”、“結糴”、“兌糴”、“寄糴”等名目。明、清的強制攤派,同屬擾民苛政。平糴、
和糴-辞源3
【和糴】古時官府出錢購買民糧,以供軍用,名義上雙方議價交易,稱和糴。實際往往按户攤派,限期逼迫,其害甚於賦税。魏書 食貨志:“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爲邊備。”新唐書 食貨志三:“憲宗卽位之初,有司以歲豐熟,請畿内和糴。當時府縣配户督限,甚於賦税,號爲和糴,其實害民。”歷代和糴制度,參閲 文獻通考二一 市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