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濟-中華語文大辭典
和衷共濟和衷共济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丨ˋhézhōnɡ-ɡònɡjì和衷,語出《書經‧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共濟,語出《國語‧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比喻同心合力,共度難關。[例]當此關鍵時刻,我們要~,共克時艱。
和衷共濟-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和衷共濟㊣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ㄧˋhé zhōng gòng jì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戮力同心戮力同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同舟共濟、風雨同舟、畢力同心分崩離析分崩離析、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各自為政、各懷異心、離心離德和衷協濟和衷協濟釋義「和衷」,同心。語出《書經・皋陶謨》。「共濟」,供給渡水。語出《國語・魯語下》。「和衷共濟」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戮力同心戮力同心」典源㊤和衷:《書經・皋陶謨》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①協恭,和衷②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注①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寅,音ㄧㄣˊ。②和衷:同心。㊦共濟:《國語・魯語下》諸侯伐秦,及涇莫濟。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曰:「夫苦匏①不材於人②,共③濟④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濟,諸侯從之。注①苦匏:一種有苦味的葫蘆,不能食用,晒乾後可在渡水時繫於腰間作為浮囊。匏,音ㄆㄠˊ。②不材於人:不可食用。材,通「裁」,處置、安排。此處指苦匏不可食用,對人類而言,沒有什麼用處。③共:音ㄍㄨㄥ,通「供」,供給。④濟:渡河。典故「和衷共濟」係由「和衷」及「共濟」二語組合而成。「和衷」一語出自《書經・皋陶謨》,內容記載皋陶(ㄧㄠˊ)和禹對於以德治國的一段對話。其中「同寅協恭,和衷哉」這句話,大意是:同僚之間要能恭敬的相互協助,同心和善相處啊!「共濟」則出自《國語・魯語下》,根據記載春秋時晉國為了報仇,號召諸侯出兵攻打秦國,途中經過涇水,沒有軍隊肯先渡河。於是晉大夫叔向就去請教魯大夫叔孫豹(諡號穆子)該怎麼辦?叔孫豹回答說他只知道吟誦《詩經・匏有苦葉》,不懂其他的事。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後,立即召來掌管船隻和軍務的官員,說:「苦匏不可食用,只能拿來當作渡河的浮囊。而叔孫豹說他吟誦〈匏有苦葉〉,一定打算要渡河了。你們要儘快做好渡河的準備。」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和衷共濟」,用來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書證①明・陳子龍〈論召對內降疏〉:「在陛下淵衷,以方諭大臣和衷共濟,恐憲臣戇直,奏對之際,復生異同。」②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雲貴奏稿・卷七・覆奏保山匪案並無劣員調處片》:「惟其於倉卒遇事之時,猶能竭力籌維,和衷共濟,俾城池倉庫,諸獲安全。」③《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三回》:「若要辦理得善,頭一著先要諸大股東和衷共濟,以外的事自然就都好商量了。」用法義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類用在「共同奮鬥」的表述上。例①處境越是困難,大家就越應該和衷共濟,度過難關。②今天國家有難,全國人民當不分黨派、族群,和衷共濟。③我們要的是能和衷共濟的真朋友,而不是遇事落井下石的假朋友。④現在公司的經營遇到空前的困難,得靠各位股東和衷共濟,才能度過難關。⑤他們兄弟雖鬩牆多年,但遇到此等大事卻也能和衷共濟地攜手合作,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