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 -中国文化史辞典
清順治元年(1644年)下令圈地。前後繼續幾十年,共圈占十六萬三千四百八十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十分之一。被圈土地分配給皇室(皇莊)、王公(王莊)、八旗官員和旗丁,都叫“旗地”。在圈占中,常把民地說作官莊,把熟地說作荒地。清史惇《慟餘雜記·圈田》:“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康熙在八年(1669年)的諭示中承認,圈地“致民生失業,衣食無資,流離困苦,深為可憫。”康熙二十四年才停止圈地。
圈地-汉语大词典
圈地1.指清初满族统治阶级圈占指定的民地。系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
●《清史稿·食货志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八年,帝以圈地妨民,谕令前圈占者悉数退还。”
2.指圈占的土地。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这项地,原是我家祖上从龙进关的时候占的一块老圈地,当日大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