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諱-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國諱ㄍㄨㄛˊ ㄏㄨㄟˋguó huì規避國君的名諱。專制時代,臨文書寫遇有皇帝的名字,每每有所避諱,有時缺筆,有時則以他字代替。也作「公諱」。
國諱-辞源3
【國諱】㊀國喪。宋書 蕭思話傳:“下官近在 歷下,始奉國諱。”㊁封建時代凡書寫皇帝之名須避忌,叫國諱。唐六典四 禮部尚書 唐 李林甫 注:“若寫經史羣書及撰錄舊事,其文有犯國諱者,皆爲字不成。”卽故意寫成缺筆,或避去本字,以它字代替。如 清朝 康熙帝名 玄燁,所以 清刻書刊凡玄字均改爲元字,或作 ,缺末筆,通行的 十三經注疏,鄭玄都作 鄭元。參見“避諱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