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中華語文大辭典
圜丘ㄩㄢˊ ㄑ丨ㄡyuánqiū1.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祭臺,為北京天壇的主要建築之一,在天壇最南端。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改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四周繞有兩層藍色琉璃瓦矮牆,外方、內圓,象徵天圓地方。中央為祭天臺(也叫拜天臺),中心圓形石板稱「天心石」,其外環砌石板九塊,依次往外,每圈遞增九塊,直至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2.〈書〉古代天子冬至祭天之壇。後亦用以祭天地。[例]冬日至,於地上之~奏之(《周禮‧春官‧大司樂》)|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為五壇(《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
圜丘-汉语大词典
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后亦用以祭天地。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辛巳,日南至,祀天地于圜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