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而治-中華語文大辭典
垂拱而治垂拱而治ㄔㄨㄟˊ ㄍㄨㄥˇ ㄦˊ ㄓˋchuíɡǒnɡ’érzhì原指天子垂衣拱手,不親理事務,即能使天下大治。後多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垂拱而治-典故小词典
垂拱:垂衣、拱手。不做别的事便使天下太平。
〔出典〕《书· 武成》:“惇信明义, 崇德报功, 垂拱而天下治。”(惇信:重视信用。明义: 伸张正义。崇德: 尊重有德之人。报功: 奖赏有功之人。)
〔用例一〕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雍容垂拱, 永保万年。”
〔用例二〕《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 还淳反素, 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 莫不由此。”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国家,俾朕蒙𬮴,垂拱而治。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卷二一·成宗本纪》: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现代-林语堂--《武则天传》:翌年正月一日,太后改元“垂拱”,无异宣示即使皇帝虽在,她也仍要垂拱而治。
宋-张方平--《上疏一道》:人君逸于任,使垂拱而治,三公论政,九卿分职,群有司各事其事,故端本而影直,振领而襟整,众务百职,各安其局。
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其一天子之职在择相,相得人则垂拱而治可也。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南北朝-苏绰--《奏行六条诏书》: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chuí gǒng ér zhì
1、道家的主张很好,但垂拱而治的国家从来就没有。
2、儒家主张推行“仁”政,垂拱而治。
3、——现在手头没人,自然只能继续这样凡事亲躬下去,垂拱而治那也是需要有“物质”。
4、幸耐晋王之力,得以垂拱而治,君临天下。
5、我是垂拱而治,过一过手转上去,公事只准不驳,岂不是大家都痛快?
6、更何况李林甫以宰相之位治天下,不同于皇上那样尊贵,自然要以恩威并用,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