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吏-汉语大词典
外吏1.指在外应值之吏。
●《汉书·翟义传》:“立(刘立)持酒肴谒丞相史,对饮未讫,会义﹝翟义﹞亦往,外吏白都尉方至,立语言自若。”
●《后汉书·彭宠传》:“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着床,告外吏:‘大王斋禁,皆使吏休。’”
2.指朝臣。
●清侯方域《宦官论》:“岂内臣皆贤,而外吏皆不肖哉?”
3.指地方官。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今士人通籍,多以翰林为荣选,次亦望为六部曹郎,以升途较外吏捷耳。”
●柳亚子《胡寄尘诗序》:“就而视之,外吏则道府,京秩则部曹,多材多艺,炳炳麟麟;而韦布之士,独阒然无闻焉。”
4.指外省衙门内的小吏。
●《清会典·吏部九·验封清吏司》:“外吏之别四:一曰书吏,二曰承差,三曰典吏,四曰攒典。”
外吏-辞源3
【外吏】㊀在外應值之小吏。漢書八四 翟方進傳附 翟 義:“丞相史在傳舍,(劉)立持酒肴,謁丞相史,對飲未訖,會 (翟)義亦往,外吏白都尉方至。”後漢書十二 彭寵傳:“蒼頭 子密等三人因 寵寐,共縛著牀,告外吏云:‘大王齋禁,皆使吏休。’”㊁地方官吏。清 袁枚 小倉山房詩 集三 改官白下留别諸同年:“生本粗才甘外吏,去猶忍淚爲諸公。”也特指地方官衙内的小吏。清會典十二 吏部:“外吏之别四:一曰書吏,二曰承差,三曰典吏,四曰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