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中華語文大辭典
外臣ㄨㄞˋ ㄔㄣˊwàichén1.〈書〉古代諸侯國士大夫對他國君主的自稱。[例]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某死(《禮記‧雜記上》)。2.〈書〉藩臣;藩屬。[例]名為~,實一州主也(《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3.〈書〉方外之臣。指隱居不仕的人。[例]高歌大笑出關去,且向東山為~(唐‧任華〈寄李白詩〉)。4.〈書〉指朝臣。與宦官稱「內臣」相對而言。[例]~不敢與聞內事(清‧侯方域〈宦官論〉)。
外臣-辞源3
【外臣】㊀古諸侯國的士大夫對别國君主的自稱。左傳 成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這是 晉國 知罃對 楚王的自稱。首,知罃之父 荀首。儀禮 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他國之人,則曰外臣。”㊁國外之臣。史記一一〇 匈奴傳:“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爲外臣,朝請於邊。”㊂方外之臣,指隱居不仕的人。南齊書 明僧紹傳:“卿兄高尚其事,亦 堯之外臣。”唐 白居易 長慶集六九 遊豐樂招提佛光三寺詩:“漢容 黃 綺爲逋客,堯放 巢 由作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