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中華語文大辭典
大相國寺大相国寺ㄉㄚˋ ㄒ丨ㄤˋ ㄍㄨㄛˊ ㄙˋdàxiànɡɡuósì佛教寺院。位於河南開封。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原名「相國寺」,因地處戰國信陵君之故邸,改名為「信陵君廟」。後又經改建,復為「相國寺」,並於後殿奉祀信陵君神位。唐延和元年(712),唐睿宗因以相王的身分重登帝位,賜名為「大相國寺」。北宋時期,該寺轄有64禪、律院,占地540餘畝,地位與規模均達於極盛。後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毀於黃河氾濫。至清代順治帝、乾隆帝時陸續修繕,始有今貌,為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大相國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大相國寺ㄉㄚˋ ㄒㄧㄤˋ ㄍㄨㄛˊ ㄙˋdà xiàng guó sì河南省開封縣境的寺廟。北齊天保六年(西元555)創建,宋至道二年(西元996)重建。明末為河水淤沒,清順治時重建,乾隆時重修。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東京相國寺》:「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門,為樓其上,甚雄,宸墨親填書金字額,曰『大相國寺』,五月壬寅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