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曆 -中国文化史辞典
唐代名僧一行編制的曆法。開元十七年(729年)到至德二年(757年)行用。在這以前,北齊張子信曾在海島觀測天象三十多年,發現了日行有盈縮,就足在一年裏面,太陽的視運動並不均勻,而是在冬至的時候日行最急(盈),夏至的時候日行最緩(縮),春分和秋分的時候最平。一行在這種認識上更加以密測,發明了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區分節氣的辦法,這種區分的節氣叫做“定氣”,並且根據它來推算日月食。這是對太陽視運動的規律比較正確的認識。大衍曆還總結了曆代曆法的編算結構,歸納成七篇,包括平朔、平望和平氣,七十二候,太陽和月球每天在天球上的位置和運動,每天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金、木、水、火、土五太行星的位置。後代的曆法家都效法這種格式來制曆。大衍曆的許多數據結合了當時觀測的結果和前人的成果,因而一般地說來,比較優良。但是,它生硬地用《易經·系辭》裏的數字來附會它的數據,以致使得它的數據和議論神秘化,並有時影響到天文數據的准確性,這是它的缺點。
大衍曆-辞源3
【大衍曆】曆法名。一名 開元大衍曆。唐 開元九年,因 麟德曆日食不驗,詔僧 一行作新曆。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 交州,北盡 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恒星移動。十五年曆成而 一行卒。詔 張説 陳玄景等編訂 曆術七篇,略例一篇,曆議十篇。因 一行立法,依據 易象大衍之數,故名 大衍曆。十七年頒行,行用三十二年(自 唐 開元十七年至 上元二年)。見新、舊 唐書 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