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辞伐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奉辞伐罪
【拼音】:fèng cí fá zuì
解释
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出处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示例
我今~,拯溺苏枯。 ★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
近义词
奉辞罚罪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奉辞伐罪-汉语大词典
奉辞伐罪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国语·郑语》:“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
韦昭注:“桓公甚得周众,奉直辞,伐有罪,故必胜也。”
●《后汉书·郑太传》:“以此三德,待彼三亡,奉辞伐罪,谁敢御之!”
●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
春秋-左丘明--《国语·郑语》: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
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
唐-李延寿--《南史·齐高帝纪》: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
近代-蔡东藩-第六二回-《后汉演义》:臣受戎任,奉辞伐罪,始到颍川,战无不克,黄巾虽盛,不足为庙堂忧也。
宋-王禹偁--《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我师则奉辞伐罪,鸣鼓而前。
晋-刘弘--《晋书·刘弘传》:臣以凡才,谬荷国恩,作司方州,奉辞伐罪,不能奋扬雷霆,折冲万里,军退于宛,分受显戮。
后汉-傅燮--《后汉书·傅燮传》:臣受戎任,奉辞伐罪,始到颍川,战无不克。
魏-宋忠等-六-《三国志·刘表传》: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
唐-李翰-《全唐文》四三o-《进张巡中丞传表》:古者列国诸侯,或相侵伐,犹有分灾救患之义,况诸将同受国恩,奉辞伐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