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中華語文大辭典
奴隸奴隶ㄋㄨˊ ㄌ丨ˋnúlì奴隸社會被主人奴役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泛指被剝削壓榨的人或甘為某些事物而有所犧牲的人。[例]~制度∣~起義∣老闆的~∣不要做金錢的~。
奴隸 -中国文化史辞典
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左傳·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馬有圉,牛有牧。”自皂至台,是各級奴隸,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賤。據近人研究,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奴隸。奴隸中有的專門從事家務勞動,如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閹宦)等;有的從事手工業生產,如金工、車工等。大量的則從事農業生產。《詩·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有人解釋說,“十千”是一萬,“耦”是二人各把一犁。如此說可信,則有兩萬奴隸在同時耕田。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俘,如《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荀林父伐赤狄有功,晉景公賞荀林父狄臣一千家。罪人和貧困賣身的人,也是奴隸的來源。奴隸可以象牛馬一樣在市場上買賣。《周禮·地官·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鄭玄注:“人民,奴婢也。”封建社會仍有奴隸買賣。《唐律》有“買奴婢牛馬立券”條。奴隸還可以被任意屠殺,特別是殉葬。《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河南安陽殺殉坑的發掘,證明這完全是事實。商代後,殺殉之風稍衰,但仍屢見不鮮。如秦始皇葬時,秦二世令後宮妃嬪無子者一律從死,並且把工匠都關閉在陵墓裏(《史記·始皇本紀》)。其次,法律規定主人有權殺死奴隸。《睡虎地秦墓竹簡》即有此規定。《晉書·刑法志》:“即奴婢悍主,主得謁殺之。”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使奴隸逃亡或起義。如《書·費誓》所記的“臣妾逋逃”,和武王伐紂時紂師“前徒倒戈”(《書·武成》)都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