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華語文大辭典
孟子ㄇㄥˋ ㄗˇmènɡzǐ1.即孟軻(372B.C.-289B.C.),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先秦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業於子思門人。曾歷遊齊、宋、滕、魏等國,不見用。晚年著書立論,繼承孔子學說,主張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倡性善之說。後世尊為「亞聖」。後輯有《孟子》一書。2.書名。戰國‧孟軻撰,由弟子輯錄而成,共七篇,十四卷。內容記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及事蹟,以答問方式展開論證,主張性善學說,提出仁政、王道、德治等思想,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十三經之一。後有漢‧趙岐作《孟子章句》、宋‧朱熹作《孟子集注》、清‧焦循作《孟子正義》。
孟子-辞源3
【孟子】㊀公元前372?—前289年。戰國 鄒人。名 軻,字 子輿。春秋 魯公族 孟氏之後,受業於 子思的門徒。游説於 齊 梁之間,未見用,退而與其門徒 公孫丑 萬章等著書立説。繼承 孔子的學説,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學説,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謂“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内心修養的功夫,成爲 宋代理學家心性説之本。宋 元以後,地位日尊,元 至順元年封爲 鄒國亞聖公,明 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 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見於 孟子一書。史記有傳。㊁書名。七篇。記錄 孟子論辯及與其弟子問答之語,爲其弟子 萬章 公孫丑等纂輯。宋以前列於子部儒家。至 宋儒喜言心性,大抵宗 孟軻性善之説,故特加提倡,玉海始列爲九經之一。朱熹又以與 論語 中庸 大學並稱爲四書。孟子有 漢 趙岐 注、宋 朱熹 集注、清 焦循 正義等。㊂ 春秋時通行以孟(或伯)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 宋國 子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魯惠公的元妃卽稱 孟子,見 左傳 隱元年。又 魯昭公夫人本爲 姬姓,吳國人,因諱同姓通婚,不稱 吳孟姬而稱 吳孟子,見 左傳 哀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