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茶-
孩儿茶
目录
“孩儿茶”在《*辞典》
“孩儿茶”在《中华本草》
《*辞典》:孩儿茶
【出处】
《饮膳正要》
【拼音名】
Hái ér Chá
【别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西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
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
【原形态】
①儿茶(《本草述》)落叶乔木,高6-13米。树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状剥离,但不脱落。小枝纤细柔弱,棕色或绿褐色。叶为双数2回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连同叶轴长6~12厘米,均被长伏毛,叶轴基部具长圆形腺体;羽片10~20对,长2~4厘米,具短柄;小叶片28~50对,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状,几无柄,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花黄色或白色;花萼基部联合成筒状,上部分裂,裂片半圆形,有稀疏的毛:花瓣5,长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稍向内凹;雄蕊多数,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连果柄长6~12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扁而薄,紫褐色,光泽。种子7~8枚。花期8~9月。果期10~11月。云南、广西等地有栽培。②儿茶钩藤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革质,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厘米,宽达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侧脉6~7对,除下面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腋生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厘米,上部近花处有小的轮生总苞4片;花淡粉红色,直径5~7毫米;花萼合生,先端5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碟形,花冠管细长,裂片5,倒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外被短柔毛,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多,较花药长1倍。蒴果,细长略呈棱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具短梗。种子多数,线形。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制法】
商品有儿茶膏和方儿茶两种。①儿茶膏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采收儿茶的枝干,剥去外皮,砍成碎片,加水煎熬后,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冷却,倾于特制的模型中,干后即成。②方儿茶割取儿茶钩藤的带叶小枝,入铜锅中,加水煮沸6~8小时,并经常搅拌,使叶破碎,待叶变黄色时,取出枝叶,将浸出液过滤后,浓缩成糖浆状,倾入木盘中,待冷却凝固,切成方块状,干燥即成。
【性状】
①儿茶膏又名:黑儿茶。为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形,表面黑色或红褐色,平滑而微有光泽,有时表面可见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有细孔,亦有光泽,内部棕红色。气无,味涩,先苦后甜。以表面黑而略带红色,有光泽、在火上烧之发泡、有香味者为佳。主产于云南。②方儿茶又名:棕儿茶。商品分新儿茶和老儿茶两种,均呈方块状,每边长约3厘米。海面均向内抽缩;棱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平坦,或不平坦而有裂纹,老儿茶黑褐色,表面有胶质样光泽;新儿茶棕褐色,表面无胶质样光泽。质脆易破碎,内部浅棕红色。气无,味苦涩。习惯认为老儿茶品质较新儿茶为佳。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地。
【化学成份】
儿茶心材含儿茶鞣酸20~50%,l-及dl-儿茶精2~20%,l-及dl表儿茶精,赭朴鞣质以及非瑟素、槲皮素、槲皮万寿菊素等黄酮醇。深色心木除含色素外,还含原儿茶鞣质和没食子酚鞣质。树皮含微量原儿茶鞣质。儿茶钩藤的叶和根茎中含儿茶钩藤碱A、B、C、D、E、钩藤碱、异钩藤碱、圆叶帽柱木碱、二氢柯楠因碱和黑儿茶碱等生物碱,又含d-及dl-儿茶精30~35%,儿茶鞣酸24%,以及黑儿茶萤光素、槲皮素、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焦性儿茶酚、儿茶红等鞣质。
【药理作用】
①儿茶膏之成分与用途与棕儿茶相似,工业上用作制革、染料,医疗上用作收敛、止泻(参见五倍子)。体外试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黄疸、肾实质之伤害,数周内死亡,并有明显的高血糖。
【炮制】
拣去杂质,刷去灰屑,研成小块或研成细粉。
【性味】
苦涩,凉。①《饮膳正要》:甘苦,微寒,无毒。②《纲目》:苦涩,平,无毒。③《本草正》:苦微涩,性凉。
【归经】
《本草求真》:入心、肺。
【功能主治】
本草求真》:治时行瘟瘴。⑦《药材资料汇编》:疗火伤,消炎定痛。治眼结膜,鼻腔、口腔等炎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消痰:儿茶、薄荷叶、细茶。为末蜜丸,饭后含化三、五粒。(《本草述》)②治本草撮要》)
【临床应用】
①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用儿茶研碎口服,1岁左右0.15克,2岁以上0.2克,每天3次;或按每日每公斤体重25~50毫克计算,分3~4次口服,疗程3~7天。同时配合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中毒。治疗中毒性及单纯性消化不良共计300余例,疗效在90%以上。疗程1~7天,平均在3.5天左右。②治疗宫颈炎将儿茶碾成粉末,均匀撒布于炎症溃疡面,每天1次。有效者约4~5次即可痊愈。③用于止血取柏勒树粗分枝,砍成2~5厘米长、0.2~0.5厘米厚的小块薄片,置瓦罐或铝锅中,加入10倍清水煎煮,6~7小时后用2层纱布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1~2次。将各次滤液合并浓缩,即得褐棕色的柏勒树儿茶浸膏。每次0.5克,每日3~4次内服。观察溃疡病合并出血效果较差。
【备注】
此外,尚有豆科植物柏勒树的树枝煎制而成的柏勒树儿茶。原植物为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树皮灰白色。2回羽状复叶,每一羽片间具一棒状腺体,小叶线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1.5毫米。穗状花序通常长6~8厘米;下部为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上部的两性花较小,黄色。荚果集成头状,宽6~13毫米,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产广东。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孩儿茶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本草经疏》:乌爹泥,今人多用外治,内服甚少。
【拼音名】
Hái ér Chá
【英文名】
Catechu,Wadalee-gum
【别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儿茶、粉儿茶、西谢、儿茶膏、黑儿茶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儿茶心材或去皮枝干煎制而成的干燥浸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cia catechu(L.F.)Willd.[Mimosa catechu L.F.]采收和储藏:一般儿茶栽培10年以上,即可采伐加工。可在冬季落叶后春季萌芽抽枝前进行,此时正值旱季,儿茶膏易蒸发干燥。将树砍伐后,除去白色边材,取褐色心材砍成碎片,加水4倍,煮沸提取6次,每次浸提1.5h,合并6次浸提液,浓缩成流浸膏,盛入模具干燥成形,即得商品儿茶膏。
【原形态】
儿茶 落叶小乔木,高6-13m。树皮棕色,常成条状薄片开裂,但不脱落;小技被短柔毛。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6-12cm;托叶下常有一对扁平、棕色的钩状刺或无;总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数对羽片间有腺体;叶轴被长柔毛;羽片10-30对;小叶20-50对,线形,长2-8mm,宽1-1.5mm,叶缘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萼成简状,上部5裂,有疏毛;花瓣5,黄色或白色,披针形或倒被针形,为萼长的2-3倍,被疏毛;雄蕊多数,花丝分离,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带状,长5-12cm,宽l.8cm,棕色,有光泽,开裂,柄长3-7mm,先端有喙尖,紫褐色。种子3-10颗。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
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其中除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外,余均为引种。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儿茶产于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是我国儿茶商品的唯一产区,主产地年平均气温21.2-21.7℃,极端最低气温-0.5- 2.8℃,年降雨量1200-1500mm,相对湿度83%-85%。儿茶是阳性植物,要求阳光充足,特别是幼苗,最怕其他植物的覆盖和荫蔽。土壤宜选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壤上或轻粘土栽培。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生产上常用直播,于5-6月雨季进行,最迟不要超过 7月,按行株距2m×3m挖穴,穴口宽50cm,深40cm,底宽30cm。用农家肥和钙、镁、磷肥混合,每穴施7.5kg作基肥。每穴播种8-10颗,种子千粒重52g,每1h㎡播种量255-315kg。盖土1-1.5cm。苗高约8cm时,进行第1次间苗,每穴留苗 4株。苗高15cm时进行第2次间苗,每穴留苗2株。翌年雨季定苗,去弱留强,每穴留壮苗1株,确保全苗。6-9月,每月应除草1次。雨季末期,可将除掉的杂草覆盖植株根基周围,以利抗旱保苗。儿茶收获部分主要是茎杆心材,故应将离地面2m以下的分枝剪除,确保主杆形成;幼树顶端易下垂,应架支柱,使其直立生长。病虫害防治 猝倒病:在苗过密或阴湿环境容易发生。应选阳光充足,通风、排水良好的土地播种;喷1:1:120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开始,立即拔除病株,用3:1的石灰和草木灰撒于表土,并用50%多菌灵浇灌防止蔓延。虫害有地老虎咬断幼苗,粉蚧聚集枝杈上吸取汁液。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泽,平滑或有龟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后略甜。以黑色略带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涩者为佳。显微鉴别 取儿茶粉末以水装置,放置片刻,量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针状结晶及黄色块状物。
【化学成份】
心材含儿茶鞣酸(catechu-tannic acid)20%-50%,左旋及消旋儿茶精(catechin)2%-20%,左旋及消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鞣红鞣质(phlobatannin),以及非瑟素(fiset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万寿菊素(quercetagetin)等黄酮醇和山柰酚(kaempferol),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花旗松素(taxifol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右旋阿夫儿茶精(afzelechin),双聚原矢车菊素(dimeric procyanidin)。树皮中含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此外,煎膏中还含有粘液质、脂肪油、蜡及树胶等。树胶中又含有多聚己糖(hexasaccharide)。叶中含有叶绿素(chlorophylls)a、b,类胡萝卜素。
【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作用 本品所含d-儿茶精及表儿茶精均有显着保肝作用。D-儿茶精150mg/kg灌服时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降低,倒置的清蛋白/球蛋白(A/G)逆转、增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而增进肝解毒功能。D-儿茶精并能拮抗蝇蕈碱、鬼笔碱及醋氨酚所致肝损伤,对于高胱氨酸硫醚S和丙二酸所致大鼠肝脂肪变及低蛋白高脂饮食所致大鼠肝脂肪变d-儿茶精50mg/kg皮下注射也均有明显保护效果,而脲嘧啶-6-羧酸或乙醇所致之肝脂肪变d-儿茶精灌服也可显着防止之。D-儿茶精的保肝作用与其促进肝内ATP合成、溶酶体膜稳定、自由基清除、抗氧化作用,以及可能的抗内毒素、抗脂肪浸润等有关。而表此茶精的保肝作用也与其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儿茶精50mg/kg或75mg/kg十二指肠给药还可显着增加麻醉犬或大鼠的胆汁流量,作用分别持续3h或60-80min。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无抗原存在时d-儿茶精不影响白细胞游走,但体外试验抑制对纯化的蛋白衍生物(PPD)抗原敏感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游走,而对曾感染乙肝并对乙肝表面抗原敏感的患者其对白细胞游走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其能放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促进乙肝抗原的清除。D-儿茶精还可使慢性肝炎患者降低广的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促进对旧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的慢活肝患者淋巴细胞在PPD诱导下的转化。对于正常人外周血Ts细胞d-儿茶精能激活之,并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母细胞转化,但对慢活肝患者d-儿茶精则显着抑制Ts功能,抑制Ig的生成。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儿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8lmg/ml,白色葡萄球菌为5.63m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5.63mg/ml,白色念珠球菌为5.63mg/ml,还曾报告儿茶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瘤细胞扩散。儿茶鞣酸对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可促进维生素C吸收,并能抑制实验性大鼠膀胱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其能降低尿液的pH有关。8.体内过程 [14C]d-儿茶精口服,吸收率在70%以上,于1-3h达峰浓度。口服0.5g、1.0g和2.0g,血清浓度随剂量大小而高低,但相对生物利用度大致相似,无胃肠道饱和吸收及剂量依赖性首过效应。原化合物的表观消除半衰期为1-1.5h,以原形从尿排出者约占0.5%,约8h可排泄完毕。9.毒性 儿茶鞣酸小鼠静注200-300mg/kg可致死亡,以含儿茶鞣酸3%-5%的饲料喂大鼠1月不引起动物死亡。儿茶精灌服对小鼠的LD50大于l.37g/kg。
【毒性】
儿茶素的 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大于1.37g/kg。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l-2滴,溶液呈墨绿色。(检查鞣质)(2)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2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0ml,加饱和溴水约5滴,立即发生黄白色沉淀。(3)取火柴杆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杆上即显深红色。(检查儿茶精)(4)取本品约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浓盐酸5ml与甲醛试液10ml,水浴上加热,有黄棕色沉淀,放冷,滤过,滤液中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与固体醋酸钠5g,下部应呈棕红色,不得呈蓝色。(检查其他鞣质混入)(5)薄层色谱 取本品细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儿条精甲醇液点样对照。同点于0.5%CMC硅胶G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含1%盐酸的0.0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
【炮制】
拣去杂质,刷去灰屑,研成小块或研成细粉。
【性味】
苦涩;凉;无毒
【归经】
心;肺
【功能主治】
收湿敛疮,止血定痛,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9-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消痰:儿茶、薄荷叶、细茶。为末蜜丸。饭后含化三、五粒。(《本草述》)②治本草撮要》)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治时行瘟瘴。5.《药材资料汇编》:疗火伤,消炎定痛。治眼结膜、鼻腔、口腔等炎症。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用儿茶研碎口服,l岁左右0.15g,2岁以上0.2g,每天3次;或按每日每公斤体重25-50mg计算,分3-4次口服,疗程3-7天。同时配合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中毒。治疗中毒性及单纯性消化不良共计300余例,疗效在90%以上。疗程1-7天,平均在3.5天左右。2.治疗宫颈炎:将儿茶碾成粉末,均匀撒布于炎症溃疡面,每天1次。有效者约4-5次即可痊愈。3.用于止血:取柏勒树粗分枝,砍成2-5cm长、0.2-0.5cm厚的小块薄片,置瓦罐或铝锅中,加入10倍清水煎煮,6-7小时后用2层纱布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 l-2次。将各次滤液合并浓缩,即得褐棕色的柏勒树儿茶浸膏。每次0.5g,每日3-4次内服。观察溃疡病合并出血效果较差。
【摘录】
《中华本草》
孩儿茶-汉语大词典
孩儿茶药茶名。又名乌爹泥、乌垒泥。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止血去湿,生肌定痛,疗一切疮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土·乌爹泥》。
●明谢肇浙《五杂俎·物部三》:“药中有孩儿茶,医者尽用之……俗因治小儿诸疮,故名孩儿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