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市 -中国文化史辞典
在皇宮中所設的臨時市肆。春秋時齊桓公有宮中七市。漢靈帝、南齊東昏侯和唐中宗都曾宮中設市。唐代由宦官主持向民間采辦宮廷用品,也叫宮市。《舊唐書·張建封傳》:“(德宗)末年,不複行文書,置白望(校尉之類的差役)數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偽不複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錢,買人直數千物,仍索進奉門戶(額外勒索的費用)及腳價錢。”這是借宮市之名,進行掠奪、訛詐的行為,受到當時一些人的批評。順帝時廢除宮市,但後來卻變換名稱,繼續向農民、商人賤買、攤派。《夢粱錄》卷九:“唐制謂之宮市,宋初為市買司,太平興國方更名雜買務,奉禁中買賣,而平其直。南渡後,合局於此(指臨安北橋東)。”
宮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宮市ㄍㄨㄥ ㄕˋgōng shì於皇宮內設市肆。漢靈帝、南朝齊東昏侯、唐德宗、前蜀後主皆曾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