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清 钱谦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
2.犹寄身,托身。《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首阳山赋》:“闻西伯 昌 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耉,遂相携而随之,冀寄命乎餘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 交州,以终餘年。”唐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宋 曾巩《邪溪祈雨文》:“今麦苗将槁,稻种未布,而春既尽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则麦必尽死,稻不可种,民将安所寄命乎?”清 黄景仁《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於此乡。”
3.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
寄命-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寄命ㄐㄧˋ ㄇㄧㄥˋjì mìng①以重任相委託。《抱朴子.外篇.行品》:「勞謙沖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②寄託生命。《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流離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③生命如寄。比喻短暫的生命。《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
寄命-汉语大词典
寄命1.以重任相委托。
●《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托孤可保。”
●《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托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
●清钱谦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托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
2.犹寄身,托身。
●《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杜笃《首阳山赋》:“闻西伯昌之善教,育年艾于胡耇,遂相携而随之,冀寄命乎余寿。”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唐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宋曾巩《邪溪祈雨文》:“今麦苗将槁,稻种未布,而春既尽矣,若又不雨至于十日,则麦必尽死,稻不可种,民将安所寄命乎?”
●清黄景仁《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于此乡。”
3.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
●《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