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汉语大词典
寒水1.凉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南朝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2.常指清冷的河水。
●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明马銮《冬日偕汉树岩听散步芦渡桥书感》:“桥边秋已去,到此客愁生。寒水难为色,枯荷但有声。”
寒水石-
寒水石
目录
“寒水石”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寒水石”在《*辞典》
“寒水石”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寒水石
【拼音名】
Hán Shuǐ Shí
【别名】
红石膏、方解石
【来源】
药用寒水石有两种,即红石膏与方解石。红石膏为一种天然的硫酸钙矿石;方解石为碳酸钙矿石。
【性状】
红石膏: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略有光泽,表面凹凸不平,侧面有纵纹理。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粉红色,有纵纹理。无臭,味淡。方解石: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无臭,味淡。
【炮制】
煅寒水石:取净寒水石,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研粉即得。
【性味】
辛、咸,寒。
【功能主治】
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
2~5钱;外用适量。
【备注】
(1)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寒水石
【出处】
《吴普本草》
【拼音名】
Hán Shuǐ Shí
【别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经》),凌水石(《别录》),盐精(《丹房鉴源》),水石、冰石(《石药尔雅》),鹊石(《本事方》),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纲目》)。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原形态】
矿物形态详芒硝条。《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矿物形态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
【性味】
辛咸,寒。①《本经》:辛,寒。②《纲目》:辛,咸。
【归经】
入心、胃、肾经。①《纲目》:入肾走血。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本草求真》:敷汤火伤。⑧《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①《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附方】
①治卫生易简方》)
【各家论述】
①《纲目》:凝水石其气太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②《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及时气热盛。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真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寒水石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拆者良,盐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2.陶弘景:常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间郡,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 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拼音名】
Hán Shuǐ Shí
【英文名】
Crystalline Mirabilite, Gypsum,Calcite
【别名】
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盐精、水石、冰石、鹊石、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Calcite
【原形态】
1.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块状、片状、纤维状或粉末状。无色或白色、粉红色。有时透明,具玻璃光泽,解理面显珍珠光泽,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硬度2,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3-2.37。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资源分布:1.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性状】
性状鉴别 (1)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红色,有的为白色;条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侧面呈纵细纹理,具丝绢光泽。质较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易砸碎,断面显直立纤维状,粉红色。气微,味淡。以粉红色、有细丝纹、具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有棱角。主为浅棕褐色。具玻璃样光泽;半透明。显微鉴别 (1)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旋旋旋旋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
【化学成份】
1.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尚含有铁、铝等杂质。2.南寒水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尚含镁、铁、锰、锌等杂质。
【鉴别】
(1)北寒水石 ①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②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呈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参见“石膏”条。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IR λKBrmax cm\-1:3560,3410,3244,1150,1120,1004,673,663,604,455。与石膏图谱相同。④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石膏7.76(>10),4.30(8),3.82(9),3.08(10),2.88(3),2.80(1),2.70(2),2.61(1),2.54(1),2.23(2)。分析结果主要为石膏组成。(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
【性味】
辛咸;寒
【归经】
心;胃;肾经
【功能主治】
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1.《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附方】
①治卫生易简方》)
【各家论述】
1.《纲目》: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本草求真》:敷汤火伤。11.《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