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實學ㄕˊ ㄒㄩㄝˊshí xué真實的學問或才能。如:「真才實學」。《三國演義.第三八回》:「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見。」《紅樓夢.第一〇回》:「但毫無實學,倍增顏汗。」
明清實學-中華語文大辭典
明清實學明清实学ㄇ丨ㄥˊ ㄑ丨ㄥ ㄕˊ ㄒㄩㄝˊmínɡ-qīnɡ shíxué明中期至鴉片戰爭前300年間出現的社會思潮。主張「經世致用」,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徐光啟、顏元等。針對宋明理學侈談心性修養、脫離現實,主張崇實黜虛:針砭時弊,要求政治修明,注重事功,承認物欲;提倡鑒別考證,重視試驗實行;提倡客觀知識,追求以客觀標準訓釋古籍,著重考證訓詁之學;建立科學求真的態度,將其與傳統文字、音韻、名物制度等研究相結合。隨著「西學東漸」,從中吸取科學與近代思維方式,將其與傳統文化結合,宣傳人的主體意識和人的社會價值,提倡個性解放,欲擺脫三綱五常的束縛,抨擊封建集權專制,提出「唯農為有田」。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的利益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