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寶山ㄅㄠˇ ㄕㄢbǎo shān①尊稱他人的土地或莊院。《西遊記.第三六回》:「三藏稱謝道:『老院主,打攪寶山了。』」②累積珍寶的山。《心地觀經.卷六.離世間品.第六》:「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後泛指藏有珍寶的地方。如:「進他的書房,如入寶山,豈有空手而回的道理!」③縣名。位於江蘇省上海之北。
寶山-辞源3
【寶山】㊀産珍寶的山。佛教用以喻佛法。大智度論一:“復次經中説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南朝 梁 蕭統 昭明太子集二 玄圃講詩:“試欲遊寶山,庶使信根立。”宋 張方平 樂全集一 送僧南遊雪竇詩:“便從古道搊眉去,莫到寶山空手回。”㊁縣名。在今 上海市 寶山區。明 永樂十年,平江伯 陳瑄命海運將士於 嘉定東南築土山,方百丈,高三十餘丈,上建烽堠,作爲海舟航行的標志,命名 寶山。清 雍正二年置縣,卽以此山爲名。參閲 明實錄 永樂實錄八五、讀史方輿紀要二四 蘇州府 嘉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