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寶鈔ㄅㄠˇ ㄔㄠbǎo chāo一種元、明發行的紙幣。元世祖時製造中統寶鈔,後又發行至元通行寶鈔。明洪武時設寶鈔提舉司,製造大明寶鈔。《元史.卷九三.食貨志一》:「世祖中統元,始造交鈔,……是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寶鈔。」《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七年,帝乃設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
寶鈔-辞源3
【寶鈔】卽紙幣。唐代有飛錢,宋有交會,金有交鈔,元 明 清有寶鈔。元世祖 中統元年十月始行“中統寶鈔”,面值自十文至二貫文,共九等。至元二十四年三月,更發“至元寶鈔”,自五文至二貫文,共十一等。設有寶鈔總庫、印造寶鈔庫、諸路寶鈔提舉司等機構。明 洪武八年行“大明寶鈔”,自一百文至一貫,共六等。一貫鈔,值錢幣千文,銀一兩;四貫值黃金一兩;禁止民間再用金銀貨物貿易。清 咸豐三年,亦曾發行“大 清寶鈔”。參閲 元史 食貨志一 鈔法、續文獻通考十 錢幣四、清史稾 食貨志五 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