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 -中国文化史辞典
先秦時代馬車的古名。因為馬車的車廂較小,故名。又因其行駛輕快,供貴族出行和作戰使用,所以又叫“輕車”或“戎車”。先秦時代的車以馬車為主。所以當時文獻中的車,一般就是指小車。我國制造馬車的曆史很悠久,據說夏朝的奚仲就發明了車。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在商代和西周時馬車的制作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當時的馬車都是雙輪,車廂為方形或長方形,輪大車廂小,獨轅,駕兩馬或四馬;為了加固車體,在關鍵部位還采用了青銅構件,並有一套用銅、貝甚至黃金制作的裝飾件,十分考究。西周的車還裝上一種叫“鑾”的鈴鐺,最高級的馬車上要裝八個鑾鈴,行駛起來鈴聲響亮。《詩經·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春秋戰國時,由於戰爭頻繁,車戰又是戰爭的主要方式,這就促進了制車技術的進一步發達。《考工記》:“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這就是說,當時的制車業是集各種工藝之大成的部門。先秦時代的馬車,一般駕四馬,也有駕三馬、兩馬的。到了漢代,馬車的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單轅車逐漸減少,雙轅車逐漸增多;車的種類繁多,其用途亦愈趨專門化。漢代最高級的馬車是“輅車”和“金根車”,裝飾華麗,車上有“鸞鳥立衡”、“羽蓋華蚤”,這是皇帝乘坐的。高級官員乘“軒車”,一般官員乘“軺車”,婦女乘“輜車”。還有一種車的車身與牛車(大車)基本一致,卻用馬來拉,即所謂“大車駕馬”,叫做“車”,其地位在馬車中最低,主要用來運載貨物。此外還有各種專用車輛,如用作儀仗的、上立斧鉞的“斧車”,在儀仗中載樂隊的“鼓吹車”,狩獵用的“獵車”,載運猛獸或犯人的“檻車”,等等。唐宋以後,坐轎子的風氣盛行,出現了馬或騾牽引的轎車。此後我國制車業的重點,就逐漸轉移到貨車上。
小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小車ㄒㄧㄠˇ ㄔㄜxiǎo chē①形體較小的車子。《論語.為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宋.陸游〈喜小兒輩到行在〉詩:「截竹做馬走不休,小車駕羊聲陸續。」②一種獨輪的手推車。《老殘遊記.第七回》:「街上迎面來了一輛小車,半邊裝行李,半邊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