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華語文大辭典
尚書尚书ㄕㄤˋ ㄕㄨshànɡshū1.書名。相傳由孔子編選,記載三代以上的典、謨、訓、誥,尤其保存西周初期重要史料。原本百篇,因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兩種版本。《今文尚書》由漢初伏生所傳,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由魯恭王於孔子住宅壁中發現,共四十六卷。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漢武帝,然未獲學官,遂亡佚,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今通行《十三經注疏》本之《尚書》,乃《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之合編。又名《書經》。2.職官名。始置於秦,隸屬少府,掌管殿內文書。漢成帝設尚書員,掌管文書奏章,地位漸升。隋、唐設尚書省,以左右僕射分管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明廢中書省,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清末則併六部,改尚書為大臣。
尚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尚書ㄕㄤˋ ㄕㄨshàng shū①《書經》的別名。參見「書經書經」條。②職官名。秦置,隸屬少府,掌殿內文書。漢成帝時設尚書員,掌群臣奏章。隋、唐設尚書省,以左右僕射分管六部。明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清末併六部,改尚書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