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華語文大辭典
屈原ㄑㄩ ㄩㄢˊqūyuán人名(約343B.C.-?),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先秦文學家。曾任左徒、三閭大夫,楚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毀,被流放漢北。頃襄王時,又遭毀謗,再流放江南。最後因不忍國家淪亡,自沉於汨羅江。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屈原-辞源3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戰國 楚人。名 平,字 原;又名 正則,字 靈均。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聯 齊抗 秦。後遭 靳尚等人誣陷,被放逐,作 離騷。頃襄王時再遭讒毁,謫於 江南。見 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遂於五月五日投 汨羅江而死。所寫詩篇,文辭優美,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其作品,據 漢書 藝文志謂爲二十五篇,漢 王逸 楚辭章句定爲 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末三篇後人多疑非 屈原作。史記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