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中華語文大辭典
山海關山海关ㄕㄢ ㄏㄞˇ ㄍㄨㄢshānhǎiɡuān1.古關名。在河北秦皇島東北。隋開皇三年(583)建。古名「渝關」,後亦訛為「榆關」。唐時為軍事重鎮,後漸廢,至明洪武初,由徐達修復後,以其北依角山,南臨渤海,處山海之間,始改名「山海關」。為明長城東端第一關,自古為交通要衝,扼遼西走廊西南口。明初置關戍守,城固樓雄,形勢險要,有「天下第一關」之稱。2.清末海關名。咸豐八年(1858)先設於牛莊,後改設營口。設有監督一人,總理稅務。同治元年(1862)裁監督,改設奉錦山海關道;同治三年(1864)聘外國人為稅務司;同治九年(1870)歸直隸總督,並設津海關道監督稅務。
山海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山海關ㄕㄢ ㄏㄞˇ ㄍㄨㄢshān hǎi guān位於河北省臨榆縣的關隘,明代曾置山海衛於此,以其背山面海,因而得名。居長城起點,為河北通東北的重要門戶,有北寧鐵路經過。形勢險要,自古為交通要隘,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也稱為「臨榆關」、「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