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 -中国文化史辞典
舊縣名。今浙江紹興。秦代設置,因在會稽山之陰(北)而得名。東漢時移會稽郡治於山陰。東晉和南朝時,山陰也屬會稽郡治,是豪門大族聚居之地。隋改名會稽,唐又分會稽置山陰,與會稽同城而治。此後,為越州、會稽郡,紹興府,紹興路治所。1912年由陰、會稽兩縣合並,改名紹興。
山陰-辞源3
【山陰】㊀山之北面。漢書 郊祀志上“從陰道下“唐 顔師古 注:“山南曰陽,山北曰陰。”唐 王維 王右丞集四 山中示弟等詩:“山陰多是户,泉水在東鄰。”㊁縣名。1.今屬 山西省。漢爲 陰館縣地。遼置 河陰縣,金改 山陰,明屬 山西 大同府,清沿置。參閲 讀史方輿紀要四四 大同府 山陰縣、嘉慶一統志一四六 大同府。2.在今 浙江 紹興市 越城區及 紹興縣境之西部。春秋 越王 勾踐之都。秦置縣,以邑在山之陰而名。隋廢,併入 會稽縣,唐復置。明 清與 會稽縣並爲 浙江 紹興府治所,公元1912年併 山陰 會稽爲 紹興縣。參閲 太平寰宇記九六 越州、嘉慶一統志二九四 紹興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