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辞源3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爲一州之長官。書 周官:“唐 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疏:“牧,一州之長。”後指朝廷委派的州郡長官。漢 武帝 元封五年置郡刺史,秩六百石;至 成帝 綏和元年,罷刺史,置州牧,秩二千石。東漢 靈帝 中平五年,又選列卿尚書爲州牧,握軍政大權,統治一方。隋 唐只有 雍州置牧,以親王領其名而不居其位,其餘各州皆置刺史,州牧名存實亡。清代知州,也稱州牧,官階甚低,與知縣並稱牧令,僅爲一種稱謂名義而已。參閲 續通典三六 職官十四 州郡上。
州牧-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州牧
官名。西汉武帝置十三部刺史,以六百石官监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内的地方官。部为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成帝绥和元年(前8),改刺史为州牧,秩二千石。不久复旧制,后再为州牧,东汉仍改为刺史。灵帝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谓刺史权轻,难遏农民起义,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掌握一方军政大权。汉末刘焉、刘璋父子、刘表、袁绍等皆以州牧雄据一方。魏、晋诸州长官仍为刺史。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京畿地方长官称州牧。唐常以亲王领之,不任实职。宋亦于开封府置牧。清人习称知州为州牧,然清之知州,位同知县,与前代州牧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