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關 -中国文化史辞典
明清專收竹木稅的稅關。明初設抽分竹木局,征收竹木、柴炭等稅,是工關的早期機構。成化七年(1471年),在蕪湖、荊州、杭州等地設局,由工部管轄,稅款供作營繕等費。清初在潘桃口、古北口等地設關,征收木植稅,十分取二;又設臨清、宿遷、龍江、蕪湖、南新等五關,征收竹木稅。鴉片戰爭後,並入常關。戶關(常關) 清代征收商稅的稅關。順治四年(1647年)設置戶關、工關,沿用明代鈔關制度,在水陸交通要道或貨物集散地設關,征收正稅、商稅、船料,由戶部管轄,派滿漢關員司理。全國共設戶關二十四處,後陸續有所增加。鴉片戰爭後,通商口岸設立海關,戶關改稱“舊關”或“常關”。又分為“五十裏內常關”、“五十裏外常關”、“內地常關”和“沿邊常關”四種。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簽訂《辛醜條約》後,五十裏內常關的收入被帝國主義國家指定為支付庚子賠款之用,改由海關稅務司管理,五十裏外常關仍由戶部派員管理。
工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工關ㄍㄨㄥ ㄍㄨㄢgōng guān一種清代稅制。是針對竹木所課的稅。設專關,兼榷船貨,由工部掌理,稱為「工關」,後統改為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