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倉 -中国文化史辞典
曆代為穩定糧價、調劑民食而設置的倉庫。漢宣帝五鳳四年(前54年),在邊境設置常平倉。《漢書·食貨志》:“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價而糶,名曰常平倉。”漢末廢,晉泰始四年(268年)重設。隋開皇五年(585年)改稱義倉,又名社倉。周顯德年間,設惠民倉。北宋沿用隋、周的辦法,設常平倉以平穀價,設義倉以備災荒,設惠民倉,遇歉收減價售給百姓。明設預備倉。清在州縣設常平倉,在市鎮設義倉,在鄉村設社倉。
常平倉-辞源3
【常平倉】漢宣帝時,耿壽昌建議於邊郡築糧倉,穀賤時用較高價錢糴入,穀貴時減價糶出,稱爲常平倉。漢以後歷代在“調節糧價,備荒賑恤”的名義下,常設這種糧倉。見 漢書 食貨志上、文獻通考二一 常平義倉租税、續通考二七 常平義倉和糴、清 周壽昌 漢書注校補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