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顶-汉语大词典
帽顶1.帽的顶端。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老》:“张老常过,令缝帽顶,其时无皂线,以红线缝之。”
●明陶宗仪《辍耕录·回回石头》:“大德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一十四万定,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宝重。”
2.帽子顶上所缀的结子或珠宝。
●《元史·仁宗纪一》:“为皇太子时,淮东宣慰使撒都献玉观音、七宝帽顶、宝带、宝鞍,却之,戒谕如初。”
●清代以帽子顶上不同质料和颜色的帽珠分别官员的品级。参见“顶戴”。
红帽顶-
红帽顶
目录
“红帽顶”在《*辞典》
“红帽顶”在《中华本草》
《*辞典》:红帽顶
【出处】
《陆川本草》
【拼音名】
Hónɡ Mào Dǐnɡ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叶。
【原形态】
形态详大毛桐子根条。
【性味】
《陆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
治湿疹,褥疮,背癣。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湿疹:红帽顶叶晒干研粉,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②治褥疮:红帽顶、毛漆公叶各等量。晒干研末,清洁创面后,外敷。(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红帽顶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拼音名】
Hónɡ Mào Dǐnɡ
【英文名】
leaf of Barbate mallotus
【别名】
毛叶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毛桐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Rottlera barbatus Wall.]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毛酮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黄色星状绵毛。叶互生;叶柄长5-22cm,密被灰棕色星状绵毛;幼叶红色,质厚,绒状;叶片纸质,卵形或卵圆形,长13-30cm,宽12-2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盾状着生,边缘具疏细齿,不分裂或3浅裂,有时呈不规则波浪形,上面幼时密被星状绒毛,后渐变无毛,绿色,下面密被发棕色星状绒毛及棕黄色腺点,叶脉放射状,7-11条。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可达30cm,花序柄被毛;花单性异株,偶有同株;无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长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针形,长3-4mm,外面密被绒毛,内面有腺点;雄蕊多数;雌花单生于苞腋内,苞片长约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绒毛,子房圆形,有乳头状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长3-4mm。蒴果扁球形,长1.2-1.6cm,直径1.6-2cm,被有1层厚达5mm的软刺和星状绒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长5-8mm;种子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港口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叶互生,卵形,基部圆,盾状着生,先端渐尖,长13-30cm,宽12-26cm,不分裂或3浅裂,边缘具疏细齿,下面密被星状绵毛及棕黄色腺点,叶脉放射状,9-11条;叶柄长5-22cm,密被星大辩论绵毛。气微,味苦、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刀伤癣。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