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 -中国文化史辞典
西魏宇文泰大統年間(535—551年)建立的兵制。宇文泰於大統八年“初置六軍”,大統九年後,“廣募關隴豪”,擴充鄉兵,並按鮮卑舊日八部之制加以改組,共二十四軍,由六柱國分統,下設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四十八儀同。西魏末與北周初,每一儀同領兵一千人。士兵另立戶籍,“教旗習戰,無他賦役”,與民戶有別。北周武帝時,府兵軍士改稱“侍官”,府兵的指揮權直轄於君主。隋初,軍府定名為驃騎府,其長官為驃騎將軍,以車騎將軍為副長官,有時也設立和驃騎府平行的車騎府。大業三年(607年),改稱鷹揚府,統兵長官是鷹揚郎將,副長官是鷹擊郎將。各府分屬十二衛;軍人稱“衛士”,戶籍改屬州縣,一與民同。唐初恢複驃騎、車騎府名,後改稱折沖府,設折沖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府兵平時種地,農閑訓練,征發時自備錢糧和兵器,輪流到京師宿衛。貞觀十年(636年)時,共有府六百三十四個,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東宮六率。軍府分布於京師附近的關內、河東、河南等道,“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編制單位有團、旅、隊、火,每府兵額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從唐高宗時起,府兵即因分番更代不按時,負擔過重,逃避兵役。玄宗開元年間,府兵須由政府撥給資糧和兵器,衛士改用招募。天寶八年(749年),折沖府已無兵可交,府兵制名存實亡。
府兵制-中国历史辞典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加强中央的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击郎将。各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的旧称,不久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凡被拣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折冲府的数字说法不一,据《新唐书·兵志》谓贞观十年(636 年)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分隶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每府兵额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从高宗时起,府兵即因分番更代多不按时,负担过重,逃避兵役。玄宗开元时,以府兵无力自备兵器、资粮,须由政府拨给,卫士改用招募,戍边的兵士也改用*官健。天宝八载(749 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