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碑-辞源3
【廟堂碑】原稱 孔子廟堂之碑。唐代碑刻。武德九年 虞世南撰文並正書。記述 孔子後裔 孔德倫重修 孔廟經過。貞觀間碑隨廟燬。武后 長安三年再刻,相王 李旦篆額,冠以“大 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僅存“孔子廟堂之碑”六字。後佚。宋初 王彦超又重刻。明 嘉靖時地震,石斷爲三。今在 陝西 西安碑林博物館,俗稱 西廟堂碑。元 至元間 山東 城武縣摹刻一石,俗稱 東廟堂碑。山東 曲阜、江西 饒州 錦江書院均有摹刻。世傳 唐石原拓,僅 臨川 李氏舊藏一本(中有 陝本配補),有影印本。參閲 金石萃編四一。
孔子廟堂碑-中華語文大辭典
孔子廟堂碑孔子庙堂碑ㄎㄨㄥˇ ㄗˇ ㄇ丨ㄠˋ ㄊㄤˊ ㄅㄟkǒnɡzǐ miàotánɡ bēi唐代碑刻。虞世南撰文並書。楷書。內容為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之事。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刻成。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風格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歷代極為推崇。現存刻石有兩塊,一塊在陝西博物館,俗稱〈西廟堂碑〉;另一塊在山東成武,俗稱〈東廟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