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中華語文大辭典
廬山庐山ㄌㄨˊ ㄕㄢlúshān山名。位於江西九江南部,鄱陽湖、長江之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山中群峰林立,飛瀑流泉,林木蔥蘢,雲霧繚繞,氣候宜人,為著名避暑勝地。廬山亦為歷史文化名山,歷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曾在此留下印跡。著名勝蹟有觀音橋、白鹿洞、仙人洞、秀峰、三疊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也作「廬阜」、「匡盧」、「匡山」。
廬山 -中国文化史辞典
在江西省北部,屹立於長江邊,緊靠鄱陽湖。又名匡山或匡廬。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都有道術,結廬於此,後來成仙而去,空廬尚存,故名。長約二十五公裏,寬約十公裏,山巒起伏,景色秀麗,雲海彌漫,氣候宜人,自古以來為遊覽和避暑勝地。最高的漢陽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山城牯嶺鎮海拔一千一百六十七米。著名景觀有花徑、仙人洞、龍首崖、含鄱口等處。花徑在牯嶺西穀,據傳唐元和年間,白居易遊山賦詩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花徑由此得名。花徑亭中有一橫石,上鐫“花徑”二字,傳系白居易手書。仙人洞在花徑西南的懸崖上,崖旁有一橫石,勢如懸空,名“蟾蜍石”,石隙生有一株古松,景色奇特。洞深約三丈,傳為呂洞賓修仙處。仙人洞西北有錦秀峰,峰上有禦碑亭,碑高丈許,刻有朱元璋所撰《周顛仙人傳》。峰下為錦繡穀,風景秀美。仙人洞西南有天池山,山上有一方池,名大天池,池水終年不涸。近處有天心台、天池塔遺跡。池西有文殊台,是觀賞雲海之地。龍首崖在大天池之南,崖形奇特,似二巨石相疊,似蒼龍昂首,故名。三寶樹在龍首崖東南,兩株為柳杉,樹幹容四人合抱,高約四十米,另一株為銀杏,樹下有石,上刻“晉曇銑手植”五字。含鄱口在廬山東穀含鄱嶺中央,山凹外即鄱陽湖,因其勢如含湖於口中,故名。嶺上有含鄱亭,為觀日出處。含鄱口東有五老峰,以峰形似五老並坐,故名。以第四峰為最高,峰頂有古松盤曲,形狀奇特。第三峰峰頂有“日近雲低”、“俯視大千”等石刻。五老峰後山穀中有青蓮寺,據傳為李白隱居之地。五老峰東有三疊泉,三疊泉東北有九疊屏,亦名屏風疊。五老峰下山穀中有白鹿洞書院。唐貞元元年(785年),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隱居,渤喜養鹿,人稱白鹿先生,後渤任江州刺史,修建隱居舊址,命名為白鹿洞。唐末戰亂頻仍,士人多來此讀書。南唐昪元中,在此建“廬山國學”,宋初建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為當時四大書院。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講學。院內原有殿閣較多,今僅存聖殿、禦書閣等。碑廊存碑百餘塊,刻有朱熹所訂“書院學規”及明紫霞道人撰書的《白鹿洞歌》等。書院外有枕流橋、華蓋松、獨對亭、釣台諸景。東穀有飛來石,形似桌子,長五點六米,寬二點九米,高一點二米,據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是冰川擦蝕運動中的遺物。秀峰在廬山鶴鳴峰下,景色優美,碑刻如林。秀峰寺是廬山五大叢林之一,寺外龍潭,水清見底,岸上石壁有曆代名人書刻七十餘種。此處仰首可見香爐瀑布。觀音橋在廬山棲賢穀中,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拱洞中有銘文記建橋事。清道光年間,觀音寺僧覺源增建石欄橋,單孔,橋身以五排同形大石相扣而成,橋基立於東西懸崖上,下為深潭,人立橋上,有不自持之感。此橋構造奇特,人稱巧奪天工,是橋梁建築中的傑作。橋下即三峽澗,由五老、漢陽兩峰間九十餘條山水彙合而成。澗水擊石,聲似悶雷。因水勢湍急,猶如三峽,故名。三峽澗旁有玉淵潭,澗水傾注潭中,其勢洶湧澎湃,聲聞數裏。東林寺在廬山北麓,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六年(381年),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倡導“彌陀淨土法門”,被後世尊為淨土宗始祖。唐代鑒真和尚曾來本寺,與該寺智恩一同東渡傳經,至今日本東林教還以慧遠為始祖。寺前為虎溪橋,寺東有羅漢松,傳為慧遠手植。羲之洞在廬山歸宗寺後,相傳王羲之曾蔔居洞外,後捐宅為寺,名為歸宗寺,寺後有瀑布飛注深潭,狀若白練懸空,故名玉簾瀑。羲之洞東有鵝池,相傳為王羲之對鵝練字處。廬山溫泉在廬山山腳,背靠黃龍山麓,面對大漢陽峰。此外還有西林塔、九十九盤石刻、醉石館、漢陽峰等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