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中華語文大辭典
建安風骨建安风骨ㄐ丨ㄢˋ ㄢ ㄈㄥ ㄍㄨˇjiàn’ān fēnɡɡǔ指東漢獻帝建安時期(196-220)的文學作品特色。主要反映漢末社會動亂,民生疾苦,表達作者的理想與懷抱,具有慷慨蒼涼的思想情感和清峻、剛健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家為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等。也作「建安骨」。
建安風骨 -中国文化史辞典
漢末建安年間詩文的風格。建安(196—220年)是漢獻帝的年號。風骨,原指人的精神和體貌,用在文學上,是指作品駿爽剛健的風格特征。這一時期的文學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慷慨悲涼,遒勁有力,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故稱。其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七子”(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圍的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暘、劉楨)和女作家蔡琰。另外,還有同時代的應璩、楊修、吳質等人。這些作家大都經曆戰亂,飽受憂患,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較深的感受,因而在他們的作品裏真實地描繪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深刻地反映了戰禍帶給人民的苦難,表達了建立統一局面的要求和理想。他們的作品,既有對人生短暫的感歎,也有對建功立業的追求,在似乎是沉鬱哀傷的音調中,蘊藏著一種昂揚奮發的精神。感情慷慨激昂,語言自然質樸。代表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王粲的《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等。由於時代環境的刺激,曹氏父子的提倡獎勵,以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後的又一個高潮時期。“建安風骨”在我國文學史上作為優良傳統被繼承下來,後人常常把它當作詩文革新的一面旗幟。唐代陳子昂就是高舉著“漢魏風骨”的大旗,反對兩晉、南北朝以來內容頹廢、形式綺麗的卑靡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