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弋陽腔ㄧˋ ㄧㄤˊ ㄑㄧㄤyì yáng qiāng一種戲劇腔調。起源於江西省弋陽縣,以金鼓等打擊樂器伴奏,臺上的演員獨唱,後臺多人幫腔,簡稱為「弋腔」。由於流傳日廣,又善於吸取各地土語鄉音,演變出青陽、樂平、四平等多種聲腔,為高腔系統的起源,在明、清兩代地方戲曲中頗為風行,有其重要地位。也稱為「高腔」。
弋陽腔 -中国文化史辞典
簡稱弋腔。古代戲曲聲腔、劇種名,宋元南戲三大聲腔之一。明徐渭《南詞敘錄》:“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清李調元《劇話》:“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元時起源於江西弋陽,明初已流傳全國。其特點以金鼓鐃鈸等打擊樂器伴奏,唱法上唱詞尾段或尾句由後場幫腔,多說白,用“滾調”。明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因善與當地語言及民間曲調相結合,明嘉靖前深受地方群眾歡迎。後因鄉語腔高,為士大夫所“醜惡”,獨立的弋陽腔劇種遂屏跡。在弋陽腔的直接、間接影響下,產生了不少新的劇種,總稱為高腔,形成了一種新的聲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