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彈棋ㄊㄢˊ ㄑㄧˊtán qí①古代的一種棋戲。二人對局,白黑棋各若干枚,先放一棋子在棋盤的一角,用指彈擊對方的棋子,先被擊中取盡的就算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匳戲。文帝於此戲特妙,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兒輩常言幼孤,作字彈棋,誰教之?」②用手彈的棋子形的木塊,是一種兒童遊戲器具。
彈棋-辞源3
【彈₂棋】漢 魏時博戲。棋,也作“棊”。西京雜記二及 世説新語 巧藝 注引 晉 傅玄 彈棋賦 序謂彈棋起於 漢成帝時。後漢書三四 梁統傳附 梁冀:“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注引 藝經:“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爲之。”至 魏改用十六棋,唐又增爲二十四棋。見 唐 柳宗元 柳先生集二四 序棋。其術至 宋已失傳。也作“彈碁”。文選 三國 魏文帝(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彈碁閒設,終以六博。”